今天是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

【健康科普】强化布病综合培训提升布病防控能力

日期:2023-10-25 18:39  浏览次数:1055 打印

【字体:

一、什么是布病?

     布病又名布鲁氏菌病,属于国家乙类法定传染病,好发于夏季,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从事牛、羊养殖及相关产业的人群发病率较高,食用未加工熟的牛羊肉及乳制品也会感染布病。

二、布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布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接触感染,以牛羊饲养、屠宰以及加工皮毛的工作人员为主,通过破损的伤口感染;其次经消化道传播,食用布鲁氏菌污染的牛羊肉、乳制品等可导致感染;最后是经呼吸道传播,吸入布鲁氏菌污染的空气也会感染布病。

三、那些人容易患布病?

     人群普遍易感,从事畜牧业、屠宰业、养殖业、兽医、牛羊皮毛加工等行业的人员属于高危人群。

四、布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布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40℃之间,常伴有骨关节和肌肉疼痛,易疲劳、盗汗、体力下降,可伴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潜伏期为1-3周,平均2周,但少数患者可在感染后数月乃至1年以上才发病。

五、布病危害的有哪些?

     布病严重的并发症有关节炎、睾丸炎、附睾炎,孕妇可引起流产等,如果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六、如何正确预防布病?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不食用未煮熟的牛羊制品;

2、牧区工作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正确处理病畜;

3、定期对屠宰场、牛羊圈等场所进行消毒;

4、做好检疫、防疫工作,避免病畜流向市场;

5、高危人群出现发热、关节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我要纠错
打开手机扫一扫查看
相关信息
 
 
 
 
你的浏览器目前处于缩放状态,页面可能会出现错位现象,建议100%大小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