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和田县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合作社成长。面对罕艾日克镇民和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带动能力差的现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谋划,组建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饲草料加工车间,扩大畜牧养殖规模,以此破解制约产业发展因素。“合作社+贫困户”这种模式中受益最大的当属贫困村民,这样不仅节约了养殖成本,还为贫困村民增加更多收入,使他们更有信心发展产业、脱贫摘帽。
“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助脱贫攻坚一臂之力
民和村是罕艾日克镇的贫困村,也是发展基础弱、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一个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进程中,民和村突出抓产业脱贫的“治本”作用,抓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加快发展扶贫产业,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
“我是一名老党员,就应该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今年69岁的艾比布拉·扎克尔说。艾比布拉曾任民和村党支部书记,退休后一直在家。2017年,在村委会的倡导下,决定带头建立养殖合作社,为村里的脱贫攻坚事业贡献力量。
说干就干。在家人的支持与帮助下,艾比布拉成功说服了村里其他6名村民入股;村委会为合作社争取到10万元项目资金,并为合作社提供了5亩闲置用地;另有25户贫困户以和田县2018年度涉农资金50万元现金入股,每户2万元,每户每年分红1850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2018年9月,占地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畜牧养殖合作社——民和村吉祥农民专业畜牧养殖合作社建立了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专业的养殖技术,也没有销售渠道,全靠自己多年的养殖技术来饲养牲畜,合作社效益并不好。”艾比布拉说。知道情况的新疆人民出版总社驻民和村“访惠聚”工作队扶贫专干阿不力孜,决定助合作社一臂之力。
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对养殖一窍不通的阿不力孜,花600元上网购买了牛羊养殖技术课程,开始自学起来。“我去合作社,指导他们如何加工羊饲料,如何育肥等技术,他们一开始都不相信,认为从未养过牛羊的我,肯定不懂养殖技术。”阿不力孜笑着告诉记者。
在阿不力孜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合作社步入正规,通过牛羊育肥、出售,运转良好。目前,合作社养有40头牛、500只羊。
随着合作社的收益不断增高,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劳动力也不断增多,合作社招聘了民和村的1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合作社就业。
依明托合提·巴依孜就是这13名贫困户当中的一员。母亲因病成为残疾人,无法走路;妻子说话不清晰,也是三级残疾;没有劳动力,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全都依靠依明托合提一人打工挣钱过日子,生活非常拮据。“以前只能打零工维持家用,收入不稳定,日子很难。现在在这里就业,有了稳定收入,还可以照顾家人,抽时间管理田地。我相信,通过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依明托合提说。
合作社的建立,还兼顾发挥了托牛托羊所的职能,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牛羊养殖的后顾之忧。以前,村里的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因家里养殖有牲畜,无法外出就业。“现在,无论是季节性务工,还是长期在外打工,不再有人因家里的牲畜无人饲养而担忧。”新疆人民出版总社驻民和村第一书记陈红瑛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有45户贫困户的420只羊,16户贫困户的16头牛。合作社按每头牛每年800元,一只羊每年80元的比例给农户分红。
一年前,阿布地扎合尔·吐送托合提将自家的牛托养在了合作社。不久前,拿到分红的阿布地扎合尔开心极了,他告诉记者:“牛羊托养后,妻子也可以出去打工了,她每天出去卖粽子,每个月可以赚到1500元。现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草料加工激活乡村发展潜力
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不能就此止步。随着民和村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再加上国家扶贫项目的落实,村里的牛羊数目逐渐多起来,对饲草料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村两委与“访惠聚”工作队多次召集会议,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根据村以往发展历史,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一致认为,有了建立合作社的经验,村里应该建立草饲料加工车间。通过申报草饲料加工厂项目,民和村饲草料加工车间顺利落地,村委会以村集体1.4亩地作价5万元,以青贮打包机、铡草机、揉丝机作价3.82万元入股,两项合计8.82万元。扶贫车间按年度核算收益按股分红,村委会收益为村集体收益。村里的贫困户吉马尼牙孜·扎克尔主动提出,承包饲草料加工车间。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年后,吉马尼牙孜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自从承包饲草料加工车间后,罕艾日克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员工手把手地教吉马尼牙孜如何生产加工饲草料。他认真学习生产饲草料过程,将每一个步骤认认真真地记录在小本子上。饲草料生产出来后,他首先用自家牛、羊“做实验”,按照专家指导的方法科学饲养,每天跟踪饲养,采集数据,对比牛、羊体重变化。事实证明,加工的饲草料非常适合饲养本地牲畜,与传统饲养方法对比,具有成本低、见效快、出栏率高等特点。
口袋逐渐鼓起来的吉马尼牙孜表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自家逐渐富裕起来不算什么,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才是真本事。目前,合作社已吸纳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到饲草料加工车间就业,每个贫困户月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其余15个贫困户通过国家扶贫资金每人入股2万元,共30万元,每人每年分红1814元。“我还要更加努力,经营好饲草料加工车间,给更多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吉马尼牙孜说。
“村里有了饲草料加工车间,能够满足村里牛羊养殖需求,盘活了村集体经济,也带动了贫困户增收。”陈红瑛兴奋地告诉记者。
来源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zE3NjkxNQ==&mid=2651933967&idx=4&sn=02d800fcb64099376d7d07cb67869d5f&chksm=8d3683b3ba410aa5794709e3e00e5e1f3c045f685543ce1122533f82ccdaf1d795130642880f&scene=0&xtrack=1&exportkey=CKqHw3wqvGoVFpf8AtwcS3Q%3D&pass_ti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