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04月05日 星期六
首页 » 旅游观光 » 旅游指南 » 正文

和田的历史

日期:2015-07-25 00:00  来源:史志办  浏览次数:12555 打印

【字体:

1913年置和阗县。曾称豁旦、五端、忽炭,均系同名异译。一说源自于阗,于阗系古代尉迟部落名。一说系藏语,意为“玉邑”。一说为印地语“栅栏”、“牲畜圈”,或“碉堡”之意。《大唐西域记》称瞿萨旦那,系梵语“地乳”之意。1959年将和阗简化为和田。

和田历史悠久,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两汉书、《魏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明史》皆称于阗。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属西域都护府管辖。

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置于阗镇,为安西四镇之一。地当吐蕃要冲。《新唐书》称作西山城。

北宋属喀喇汗王朝,南宋属西辽。元代为察合台阿鲁忽的封地,曾设置斡端宣慰使元帅府。明朝复称于阗。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设和阗办事大臣,辖额里齐、哈拉哈什、玉珑哈什、齐尔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州治额里齐(伊里齐),隶喀什噶尔道。

1913年改直隶州为和阗县。1920年置和阗道,和阗县属和阗道。1928年属和阗行政区,1943年属和阗督察专区。1950年属和阗专区。1959年和阗县改名和田县。1977年后属和田地区。1984年和田县析置和田市。

我要纠错
 
 
 
 
你的浏览器目前处于缩放状态,页面可能会出现错位现象,建议100%大小显示。